东方网1月19日消息:据《劳动报》报道,家庭收入超过了“低保线”等刚性标准,但因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;或者,政策帮扶依然不足以解决“因病致贫”等家庭困难问题,怎么办?长期以来,我国的许多政策性救助措施大多以对象的“收入”为主要标准;而近年来,“支出型”贫困现象越来越突出,对此,上海通过不断调整、完善帮困思路与方法,尝试多管齐下帮扶这类人群。
家住上海普陀区延川路的罗阿婆今年78岁,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,7年前被查出患有骨髓癌,此后她的儿子和老伴又相继患上重病,他们多次住院,加之长期靠药物控制病情,医药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。罗阿婆所在社区的帮扶服务社了解情况后,给她提供了1万元的帮扶金,并分担了部分医药费,缓解了这个家庭的医疗支出负担。
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介绍说,现行的低保制度,主要解决“低收入、低支出”的矛盾,对“低收入、高支出”以及“中收入、高支出”的问题关注不够。虽然医疗救助、教育救助等单项救助制度缓解了部分贫困群体的支出困难,但享受这些单项救助制度一般以低保为前提或与之挂钩,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“根据我们调查了解,上海‘支出型’贫困群体一般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元上下,其中一部分人不能进入现行的救助制度范围。”
针对这些无法进入社会低保范畴的“支出型”贫困群体,上海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“社区市民综合帮扶”,弥补政府救助机制存在的“断层”、“空隙”和“不够到位”等问题。
2010年,上海市长宁区开始试点推行由民政、财政、卫生和医疗保障四个部门联合出台的“四医联动”措施,推出“基本医疗保险、基本医疗服务、政府医疗救助、社会组织医疗帮扶”的基本医疗保障举措。
“这一措施主要涵盖长宁区的民政特殊救助对象等6类困难群体,纳入保障的困难人员在社区卫生中心就医个人只需承担5%的医疗费用。而且,如果全年个人承担医疗费用超过1000元,还可申请社会组织医疗帮扶。”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局长邱刚说。
上海市民政局救济救灾处处长陈跃斌介绍说,目前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和静安、闸北等区县试点开展“支出型”贫困群体的纳保工作,并探索建立“支出型”贫困的计算机评估模型以及“支出型”贫困救助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办法,建立起发现、评估、预警和帮扶机制。